項梁立熊心為楚王時,當時五國皆複,唯有韓國沒有複國,張良便向項梁請求去光複韓國。項梁答應了他的請求,並給了他一支人馬在韓國故地活動。借著項羽钜鹿之戰的餘威,張良也光複了大半個韓國的地盤,立了公子韓成為韓王。
聽聞劉邦正在攻打雒陽,張良便很仗義的帶著一隊人馬前來支援劉邦。
正進退兩難的劉邦見張良前來相助,激動的涕零淚下,緊緊的握著張良的手長久不語。張良見劉邦如此性情中人,不由也有些感動,微微欠身笑道;“多日不見沛公,良甚為思念,聽聞沛公正在攻打雒陽,便特來相助。”
劉邦擺了擺手,佯怒道;“你我意氣相投,本就如兄弟一般,再這麽客氣的說話哥哥我可翻臉了。”
張良也是個灑脫之人,哈哈一笑,便也不再拘泥小節了,兩人勾肩搭背走入營中。
待坐下敘完舊,兩人又談及當前戰事,劉邦不由愁眉苦臉說到自己的難處。
張良沉吟許久,看著掛著的地圖細細思索了會,緩緩說道;“我想請問兄長,你的目的是想攻城略地取得立足之地,還是想**直搗秦國。”
劉邦兩手一攤,歎道;“我明白賢弟你的意思,我也不想花費太多的時間在路上糾纏,可再往西就是函穀關了,那裏有秦國的重兵把守,我若不攻下雒陽,到時候很可能被城中守軍抄後路斷了糧道。”
張良點了點頭道;“兄長所慮極是,隻是雒陽城池堅固,守將又是小心謹慎之人,短期內肯定無法攻下,而且函穀關乃是秦國第一關,又有重兵把守,所以從這條路攻入秦國實屬不智。”
劉邦眼前一亮,欣然問道;“那依賢弟的意思?”
“不如我們轉道南下。”張良指著地圖上雒陽南麵的宛城,“我們攻下這裏,然後以此為據點西進攻打武關。武關當年是秦楚對抗的產物,後來楚國國勢衰頹,秦國便也沒有多加重視武關的修繕,所以武關論起險要和秦國的重視都遠遠比不上函穀關,這就是我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