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勉之知道王浩也要做報告,還說和自己成為競爭對手,頓時感到有一點緊張。
他曾經是王浩的老師,但王浩早就不是‘印象不深’的本科生了,能在東港大學上研究生、博士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精英人才,能留校東港大學的博士生,更可以說是‘精英中的精英’。
哪怕是手下最看好的博士,帶過來參加STACS會議的徐傑,也不敢說能百分百留校東港大學。
東港大學,人才太多了!
王浩還屬於非常優秀的那一種,不談材料實驗室的問題,他離開東港沒過幾個月,就完成了好多篇SCI,有幾篇算法論文都是在核心期刊發表的,其中‘傅裏葉變換構建數學模型’的論文,在互聯網行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可以促進大數據分析變得更快捷、精準。
這個成果可以說是頂尖的了。
但是,也正因為前一段時間的輿論,沙勉之知道王浩剛完成了幾項研究,最初見到王浩根本沒想過他是來做報告的,隻是覺得像是其他學者一樣,來STACS會議隻是為了漲見識、學習,反倒和他一起的阮海龍,更像是來做報告的。
等和王浩、阮海龍分開以後,沙勉之一行人重新去了會議廳,到電子欄找了一下王浩的報告。
“在最後,二廳,下午第一場。”王明坤快速瀏覽了一下,就找到了王浩的報告。
“大數相乘算法?”
王明坤思考著說道,“他才剛完成傅裏葉算法相關的研究,估計就是個改善算法吧。”
他估計著,“小成果,運氣不錯,過稿了!”
“應該是這樣。”沙勉之思考著點了點頭,才剛完成一項重大研究,正常來說,不太可能快速完成另一項,大數相乘算法是個焦點問題,但幾十年都沒有突破進展,而對於算法的改善,提升特定情況下的效率,就隻能歸在‘小研究’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