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拐點
來,伸出手。
讓我們在時光長河上戳個窟窿——1983年,這是人類文明的拐點!距離“地球望遠鏡計劃”動工,已過去了十三個年頭。
科拉半島。
數千名科研人員忙得熱火朝天,在充足的經費支持下,“科拉超深鑽井”的鑽探深度已達恐怖的一萬兩千米。為人類窺探地質曆史,研究腳下這顆星球提供了珍貴資料。
那是個同往常一樣寒風呼嘯的日子,時間並沒有因為這天是人類文明的拐點而有所不同,反而像是老錘配了老蒜窩——稀鬆平常!
合作項目中微生物組研究員劉東升,正在分析一塊來自地底一萬兩千米以下的岩石。整個項目經曆了之前在地底九千米發現‘黃金層’的激動,所有人都對接下來的勘探充滿了信心!
他負責分析岩石中可能存在的有機物成分以及微生物。說實話,劉東升並不認為地下一萬兩千米,如此高溫高壓的環境下,能有有機物殘存,更別說微生物了。
至於地質變化將地表生物殘骸帶到這個位置的可能性?
實在太低!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劉,快來看!”
“天啊,這是什麽?”
實驗室,正在做‘結構’和‘有序’分析的鮑裏斯忽然大喊!
···
半小時後,微生物實驗室被重兵把守,最新一批挖掘的石塊全部運到了這裏···
半天後,安德羅波夫抵達科拉半島···
半個月後,原本瘋狂推進的鑽探放緩,除生物、物理、化學方麵的專家,其餘研究人員逐步撤離···
‘克拉超深鑽井’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雖然此時的它並沒有廣為人知。
八年後,前蘇聯解體,55歲的劉東升回國,就職中科院擔任地質方麵工作。
三年後,俄羅斯宣布停止“地球望遠鏡計劃”,令人不解的是,相比於計劃初期的進度,1983年以後十年時間,鑽探深度僅僅推進了26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