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內,參與噴發物質分析的課題組研究員在這一刻同時陷入了沉默。
“教授。”
女研究員看向李教授。
黑洞物質模型的建立,必須要依靠對噴發物質各項數據的分析研究,微觀粒子世界中,如此不符合常理的樣本檢測,也意味著他們連最基本的樣本捕獲也是錯誤的,這也直接導致觀測的失敗。
“放大這一塊區域。”
李教授指向流失區域的一小部分,探測器自帶的電子觀測鏡開始工作,對選定區域進行微觀檢測,但結果依舊讓人感到遺憾,屏幕上隻能顯示出‘複合多殼三孔空心碳納米”的分子結構,根本無法直接觀測到噴發物質的粒子狀態。
“分別對兩次探測樣本進行質譜分析。”
李教授的目光依舊深邃,與其他已經失去信心的研究員不同,這一刻李教授目光灼灼的盯著屏幕,等待著質譜分析來印證心中的某種猜想。
大屏幕上開始出現無數的數值波動,質譜檢測儀所顯示圖像呈現出三條極為複雜的曲線,這些曲線互相交織,扭曲,曲線的橫坐標定義為時間量,縱坐標定義為粒子質量,曲線的不停扭動,也意味著樣本粒子的質量在哪怕一微秒的時間量裏,都在不停的發生著變化。
“質譜分析模型報告呢?”
李教授的神情中第一次出現了急迫,三十秒後,一名滿頭大汗的研究員將手中的報告遞交給了李教授。
“教授,黑洞噴發物質的模型報告曲線隻有兩條,但不論是起伏程度還是時間跨度,都要遠遠低於大屏幕上的直觀檢測。”
黑人研究員看到李教授不說話,再次補充了一句:“教授,我們在這期間共建立了三次模型,這封模型數據報告不會出錯。”
課題組的所有成員再一次陷入沉默,觀測數據是不會出錯的,模型數據也沒有錯,那麽究竟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