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南門並未想到,衝壓式聚變引擎①真能在二十年內開發出來,那段攜手衝擊最前沿科技的歲月裏,二人的通力合作還曆曆在目。
然而如今斯人已逝。
吳越並沒能看到世界上第一座通用式聚變核電站的建立,更不可能參加今天這場盛會,隻在席位上留下一份黑白色的全息投影,他在2081年突發腦溢血病逝,享年75歲。
短短一年後,世界第一座聚變發電站坐落於他的故鄉成都,而在五年後的2086,四台‘棱鏡’聚變引擎也正式下線列裝,兩兩一組安裝在張南門設計的盤古級星艦上。另外還有兩台縮小版本的聚變引擎名為‘折鏡’,用做克羅諾斯號大型探測器的主引擎。
時隔二十年,焰火計劃早已家喻戶曉,而今天的盛會則是為這兩艘星艦揭幕,發射日期定在三天後的傍晚。
但張南門的鬱結少有人知,兩艘星艦並未按照第一計劃所想的方案來設計。用龐泰的話來說,老爺子心心念念的星際飛船本來是奔赴太陽係之外,實際上卻隻是造了兩艘采礦船。
不過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張南門已經無比滿足,因為他知道人類已經敲開了星艦航行的第一道門,現在隻是稍微走點彎路而已。
而且他心裏再清楚不過,若不是因為這背後的巨大利益,可能這個項目到現在都未起步。
在冗長的開場旁邊結束之後,人們對這兩艘星艦的期待感已經到達巔峰,雖然早就在網絡上一睹真麵目,但今天的儀式感完全無法替代。
投影聚焦到張南門身上,老人一襲白色禮服,目光如炬,站起身來向觀看直播的十多億觀眾問好。
“盤古星艦揭幕前,容我在這裏向先輩們致敬。”
投影慢慢虛化,一支上個世紀的舊火箭出現在眾人視野之中,旁邊是一張黑白人像照片。火箭名為‘東方號’,是由一枚P-7洲際導彈改造而成,上麵搭載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人像自然是科羅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