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次狀態報告,這裏是王屋號,航行姿態正常,通訊信號正常,目前距地球52.17AU,軌道速度351.3米每秒,軌道離心率0.26,距目標小行星5.2公裏,長軸對齊角度0.02,相對速度22米每秒…”
石原幸誌報告完畢,熟練地關閉了麥克風,在舷窗前大概整理了一下儀容。
現在兩艘星艦的畫麵信號將會在七小時後抵達地球,經過部分剪輯審核之後則會麵對全球各大直播平台同步放送。兩分鍾後,飛船將進行最後一次減速,除了魏俊留守飛船之外,包括石原在內的三名航天員將進行艙外登陸,人類腳步會首次抵達太陽係邊緣的柯伊伯帶。
屆時將會有一個插旗儀式和合影,然後是二十小時左右的實地勘測和科研活動,在此期間飛船還會釋放六個掃描無人機,從不同角度計算出小行星的質量重心並且建立模型。
在科考活動結束後,飛船末端的激光鑽探設備會在小行星質心部位開出一個洞口,大型抓鉤伸進去牢牢固定住,到時候就能調整姿態和航向,向著地球進發了。
“離子推進器列陣展開,備用電容器就緒,01-120號霍爾電推啟動倒計時,3、2、1。”
隨著指令艙不斷傳出口令,兩艘飛船光滑的表麵上出現密集而整齊的凸起,這一百二十個離子推進器冒著藍色熒光,像纏繞在星艦表麵的一環環彩燈。
“輸出功率穩定70%,目標距離1200米,相對速度15米每秒,加速度-0.2米每秒,電容節流閥+2%每秒。”
石原幸誌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航天員,擁有超過兩萬小時的飛行經曆,曾參加二十多次深空任務,比起計算機數控,他更習慣於手動操作。隨著他的精確導航,不到三分鍾,飛船在距小行星五米左右靜止下來,整個過程就像藝術家的精準落筆,輕柔而富有觀感。
眼前這顆不規則的小行星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樣龐大,與兩艘中空的盤古星艦不同,它的質地畢竟密集得多,長軸隻有不到四十米,平均球徑也才三十米左右。與兩艘首尾銜接總共長達八十多米的星艦相比,它看上去甚至不用花費太大功夫就能被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