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META量子紀元

第9章 海龍

聖馬科發射場,直升機在低空往來不停,海麵上的萬噸駁船開始撤離。淩晨四點,隨著燃料加注完成,所有場務人員做好了最後的點火準備。

對於兩艘盤古級星艦的發射方式,曾有很多種備選預案,盡管張南門更傾向於火箭橇這種更具技術性的單級入軌方式,但寰宇航天局最終選定了傳統的化學火箭荷載。

二者的效率和耗資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但就安全性而言,人類畢竟是在化學火箭上積累了一百多年的經驗,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出錯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

比起什麽效率,航天局的官員當然要確保它們首次入軌一切順利,而不是像這個計劃的名稱一樣,不小心變成一團史上最貴的太空炮仗。

二十年都等了,不在乎多等幾個月,而且與聚變引擎的開發費用相比,任何一種化學火箭的製造都隻能算得上小零頭。

更何況,這兩筆錢都有人願意掏腰包。

而要把這兩隻五百多噸的‘大芒果’送上亞軌道,工程師們不得不為此設計了人類曆史上最瘋狂的一支運載火箭:海龍二號。

沒錯,特魯阿克斯絕沒想到,在一百二十多年後人們仍然會回想起他所創想的火箭方案。但海龍二號當然絕非是改進當年海龍號圖紙,而是僅僅使用了其工程理念。

穩定可靠的機械結構,經典的液氧煤油燃燒方式,以及充滿想象力的特大號火箭引擎。‘簡單粗暴’四個字足以形容這枚一百九十米,重達兩萬五千多噸的怪獸。

得益於材料學和電子工程科技碾壓上世紀,海龍二號雖然擁有高達一千兩百多噸的近地有效荷載,但從它開始設計到最終組裝完成拉出船塢,全程隻用了三個月不到。

它在連續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的同時,也有一項不太被人注意的紀錄:研發費用不到造價的30%。這當然不是指它廉價,這個巨無霸的造價是足足五十多億美元。這其實是意味著其所有技術都是現成的,根本不需要張南門和他的團隊出馬也足以保證工程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