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盧西斯港的第二個夜晚,方野和昨夜一樣坐在桌邊,手裏拿著兩張紙,上麵是未來翻譯後的入門法。
出乎意料,入門法的內容比想象中要簡單得多。
以固定的姿勢和吐納節奏,盡可能牽引外界的“源氣”,即超凡因子融於己身,通走全身,以超凡因子刺激自身的靈性,並逐漸渲染上自身靈性的特質,就算是一名正式的練氣士了。
真正難的,是找到可以讓人體與所處世界的超凡潮汐處於同頻交互的狀態,在未來的計算中,練氣士的起源,隻是一次普通人恰好找到了肉體和超凡潮汐之間可以共振的節奏。
連姿勢可能都不需要。
未來結合餘燼內部的超凡因子研究結果,甚至把入門法中的“打坐”部分給優化了出去,在幾次測試後,找到了超凡潮汐的大致波動頻率,並對此做了總結。
方野現在隨意地靠著椅子拿著紙張思考,可是仔細觀察卻能看見,他的胸膛正在以“一長兩短三長一短一長”的節奏起伏,而他能夠精確控製的身體部分也在以同樣的節奏微微緊繃、放鬆,沒辦法精確控製的部分隱隱約約可以看見細小的電極片正在有節奏地釋放著電流,刺激肌肉活動,以恒定頻率繃緊、放鬆。
科技輔助修行,如果不是方野更喜歡腳踏實地,他甚至可以完全用智能芯片掛機修行。
這一點也算是練氣士路徑的一個小優勢,餘燼的超凡路徑相對唯心,而練氣士則相反。
在未來給方野量身定製的“共鳴路線”,除了胸腹的主共鳴路線與練氣士入門法相近,還多出了大大小小十幾個次共鳴路線,從超凡潮汐中汲取超凡因子的效率堪稱天地之別。
隻用了一個小時,方野第一縷“氣”就成型了。
方野一直能感覺到自身以特定頻率活動後,從無到有的“沉浸”感,與超凡潮汐共鳴的奇妙感受難以用語言來描述,而隨著共鳴的時間漸漸變長,有些東西慢慢地就滲透到了自己體內,燼主源血有了一點活躍起來的跡象,但最終又沉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