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礦山研究所在申城東北,麵積不大,有兩座紅磚小樓,一座是研究人員的辦公樓,一座是各個項目組的實驗室。另外的食堂、車間、倉庫和宿舍區都在角落的幾排平房裏。
研究所周圍多是一些高校和居民區,去市中心乘公交車有五站路,整個區域內商業氣息不太濃鬱,一到晚上就燈火闌珊。但遠遠地朝市內看過去,能看見街燈明媚,流光溢彩。
孟千裏一回國就弄清了形勢,一弄清形勢他就更興奮了。小趙所說的海洋礦產資源探采裝備研究是國家863計劃下屬的深海項目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實驗室將以他們研究所為主建立人才班底,同時從兄弟院所調配骨幹力量。
孟千裏今年29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好時機,各項成績和履曆都是當然的最好人選。
他信心滿滿地等著接領導的電話。這倒不是他傲慢,而是別人上了門,他好提要求。如果是自己送上門的,就隻能任人安排了。他雖性格直爽,到底是個聰明人。
論資曆和經驗,負責人肯定由更有分量的人擔綱。但他想做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如果項目組是艘大船,他不一定要做船長,但想做舵手,親手操作輪機,直麵風浪,劈風斬浪。
不過回國三天,他的辦公室都冷冷清清的,沒人找他,連電話都沒有。
正想去找小趙打聽一下,小趙卻自己找過來了。“你怎麽慢吞吞的,穩坐釣魚台呢?”小趙見麵就數落他。
孟千裏一愕,什麽意思?
“這回組建國家級實驗室,科技部求賢若渴,但也絕不用庸才!”
孟千裏幾乎要翻白眼了,他難道是庸才?
小趙笑了,拍拍他的肩,“哥們你自然是個人才。但這回的團隊是學者領銜,行政型的領導靠邊站。所以,想托關係進來占個位子,來場學術鍍金的,門兒都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