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上依然是名落孫山,咱們就不能加把勁兒,把孫山超過去?)
-
大宋開國曰久,雖仍可稱得上國泰民安。但花團錦簇之下,內部的各種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國家財政出現嚴重的入不敷出,對外戰爭更是連連失利。
尤其是七年前,占據陝西與河套地區的黨項李元昊,悍然宣布讀力,建立西夏帝國。
從任何角度講,宋朝都無法容忍,於是兩年後,兩軍戰於延安,宋軍敗績。次年,韓琦率領的宋軍再敗於六盤山。第三年,雙方交戰於鎮戎,宋軍仍然大敗。
西夏雖屢勝,但擄掠所獲財物,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通過榷場貿易所得物資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此外,由於民間貿易中斷,使得西夏百姓‘飲無茶,衣昂貴。’怨聲載道;加上西夏與遼國的關係破滅,所以西夏主動提出議和。
慶曆四年,兩國最後達成協議。和約規定:夏取消帝號,名義上向宋稱臣,宋朝則每年賜給西夏銀五萬兩,絹十三萬匹,茶兩萬斤,雙方罷兵。
而澶淵之盟後,一直相安無事的遼國,也趁機‘聚兵幽燕,聲言南下’,最終靠著富弼的大智大勇,才以‘歲增銀、絹各十萬匹、兩’得以解決。
戰場上的失敗,被迫繳納的歲幣,徹底分裂的國土,都刺激著年輕的官家。在同樣深感恥辱的改革派大臣鼓動下,於慶曆三年,罷呂夷簡,命章得象、晏殊、賈昌朝、韓琦、範仲淹、富弼同時執政,而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並為諫官,責成他們有所更張以‘興致太平’,因為年號慶曆,所以這次改革被稱為‘慶曆新政’。
因為主導新政的範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等人,都是聲名卓著、才華高絕之輩,又因為朝野上下亦深感恥辱,所以新政一開始,就被天下人寄予厚望。像蘇洵、陳希亮這些身懷報國之誌的學子,恨不得立時出仕,至範公帳下聽用,為新政效犬馬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