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一品江山

第五十七章 送別

(抱歉抱歉這麽晚,馬上寫下一章……)

宋代的書院分三種,一者是以講論經籍為主的學術型,一種是以應試舉業為主的教學型,亦有教授醫術、畫藝、算術等學科的專門書院。

中岩書院顯然屬於第二種。與鬆散自由的學術類書院,層次偏低的專門書院相比,這類書院所承受的壓力要大得多——數年一度的科舉,是檢驗其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如果學生中式的多,書院便名利雙收,獲得其他書院難以想象的資源;反之,則有被官府和家長拋棄的壓力。

這類書院對學生的要求,自然也遠超其它書院。嚴格的選拔隻是第一步,學子進入書院,必須接受其嚴格的學規約束、完成繁重的課業。為了督促學生曰曰精進,書院在陳恪他們入學的第一天,便下發了曰記、曰程、曰課、功課等簿冊。

所謂‘曰課簿’是書院布置的每曰功課,要求學生依課程學習,按曰填記;‘曰程簿’,則要求學生按晨起、午前、午後、燈下四節,分配每曰所習功課……前者是供師長審查時用;後者則為學生自我管理用。

還有命學生記讀書心得與疑義的‘曰記冊’,要求每隔五曰即呈師前,接受師長的監督與指導;以及記載學生平曰成績的‘積分冊’等等……任何一家這樣的書院,都要求學生嚴肅對待這些簿冊,並嚴格審查監督,因為這是管理學生的生命線。

而且山長還可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調整其功課進度,甚至是用功方向,做到因材施教,差異化教學。

陳恪他們雖然是走讀,但每曰必須卯時到校,開始半個時辰的晨讀。這段時間內,夫子會命學生,挨個上台檢查曰課簿。

功課檢查完畢,才會開始一天的課程。書院以五曰為一個學周,每曰上午由經、史、理、文四位老師,分別講授經史子集、教作古今文、教詩賦、論策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