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人?”狄青神色鄭重起來道:“當然需要了。大宋軍事疲軟,症結不在兵而在將,有道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正是因為現在的武將,普遍愛財惜命、怯懦萎靡,不會帶兵,缺乏謀略,素質之低下,聳人聽聞……三郎見過西南那些軍官的德姓,不瞞你說,大宋北方的軍隊,京城的禁軍,強也強不到哪去。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西軍,否則當初我也不會請求調西軍平叛。”
頓一下,狄青有些黯然道:“讓我沒想到的是,昆侖關之戰,我們在最佳的戰場,最佳的時機,以最佳的狀態,與倉促趕來的儂軍交戰,結果還打成一場險勝。可見我離開的十餘年裏,西軍也開始飛速墮落了。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當年那批與西夏鏖戰的宿將,全都凋落了。而朝廷雖然重開武舉,但未免流於形式,無法選拔出合格的人才,使得軍中合格將領匱乏,軍隊的素質急劇下滑……”
談起軍隊的問題,狄青一臉憂慮,甚至暫時忘記了自己的處境。
在‘外患事小,內憂可懼’的觀念左右下,宋朝皇帝采取修文偃武的政策,將兵書列為[***],使軍事教育的發展受到抑製,更沒有武舉和武學教育。使宋朝改變態度的直接原因,是西夏的建立……在遼夏兩國雙重的軍事威脅下,趙禎不得不重新審視國策、振作軍事,選拔軍事人才勢在必行,中斷了百年的武舉,這才重新開設。
自此,武舉隨進士諸科開設,有文科考試,便會有武科考試同時進行,至今已有二十餘年的曆史。這時候的武舉考試分比試,解試,省試,殿試四級,既考武藝,又考策略,注重考察武舉人的軍事理論素養,目的是選拔出才兼文武之將。
然而效果十分不盡人意,因為整個社會重文輕武的風氣、文官集團的極不重視,使得願意參加武舉的人十分之少,就算參加,無非就是背幾本兵書,開幾張硬弓,根本無法選拔出合格的預備軍官,這項考試也流於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