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縣令動了真怒。
他感覺自己的感情被人玩弄。
讀書人出身的官員情感是敏感而脆弱的,蘇縣令外表上看似乎是沉穩如磐石,威嚴而沉重。可是內心之中也尤為敏感。
他是清貴官員,不會輕易流露感情,張家大公子拜謁,說了許多動聽的話,蘇縣令原本狠狠地打壓了張家,而張大公子不但不計前嫌,反倒帶來了五百兩銀子雪中送炭。
蘇縣令便是石人,隻怕也已融化,所以他對張書綸的觀感極好,再加上張書綸談吐得體,更是引起蘇縣令的親切之感。
正因為如此,蘇縣令才屈尊將張書綸一直送出衙門去,這是蘇縣令對張家隱隱生出了虧欠和好感,決定給予彌補。
可是方才黃師爺一番‘漫不經心’的話,卻是讓蘇縣令陡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張家根本就不是主動來套近乎,而是黃師爺貼了表彰徐謙的文榜,張家與徐謙不共戴天,這才站出來,想要消除掉徐謙的份量。
表麵上這似乎不算什麽大事,管他張家怎麽想,人家畢竟是掏了銀子,給蘇縣令給予了支持,可是對蘇縣令來說,這卻是很重要,前者是主動,後者是被動,主動者往往是真心實意,而被動者則是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的目的無非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來借此整那徐謙,無非就是希望徐謙倒黴,怕他蘇縣令與徐謙走得太近乎。
而蘇縣令動怒的就是這個,張家帶著目的來尋他,口裏說得好聽,竟是差點讓他投入感情帶著虧欠和感動,可是現在看來,自己真是幼稚,竟被張家玩弄了一把感情。
現在想想,若說徐謙捐納是雪中送炭,那張家捐納,也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若無徐謙主動捐納,又怎麽會有張家的‘踴躍’?
蘇縣令很生氣,甚至生出了幾絲羞辱之感,等他把事情想透想明白了,更是覺得自己在張家這種士紳人家眼裏多半就如木偶一樣,真以為可以不高興時不理不睬,一旦到了有用之時便給顆甜棗?堂堂一縣父母,豈容他們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