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璨有過誤會男生喜歡自己的前科,那可比誤闖進男廁所尷尬一百倍。
認定對方不會玩心機,也不會輕率地對待感情,建立在這樣的錯覺前提下,把對方深夜趕來聚餐的地方送自己回家、半夜接聽自己醉酒的電話陪聊兩個小時、耐心到說過的情感話題能為自己再重複一遍……這些蛛絲馬跡都當成喜歡自己的證據。
甚至去對標他聲稱的前女友,性格外向開朗,和自己好像也有幾分相似,得出結論催眠了自己——他喜歡我。
其實事後反思,所有的所謂“證據”都不過捕風捉影,是自己腦補太多了。
這種唯心主義失誤崔璨異常警惕,所以不管冬冬怎麽斷言顧潯喜歡她,她隻能信五分。
這五分的基礎有其心理學依據:真正毫無交往興趣的人,我們會盡量遠離,而不是反複纏鬥。
崔璨也不想跟他纏鬥,但人之常情,很難不把辯論賽場上的敵對帶進生活。
“辯論賽場上啊……”冬冬在她給出理由離開寢室五分鍾後才反應過來,“可你們好像是隊友。”
顧潯抽簽回來,接受了會議室裏集體矚目洗禮,揚揚手中的紙條:“高校教育應加強精英化還是大眾化,我們是正方。”
“手氣是人品的真實寫照。”崔璨吐槽道。
顧潯不以為然,猜到她橫豎都不會滿意:“這題還不簡單?高校教育當然是精英化,大眾化的叫‘九年製義務教育’。”
“精英還需要高校教育?精英不教育高校就算好的了。”她又開嘲諷。
顧潯一時語塞,轉頭問輔導員:“我們要這種連解題都不會的隊友幹嘛?”
輔導員打圓場:“出、出奇製勝,哈哈。”繼而喊二班的同學參與,“徐悅萱你先解題。”
“高校教育精英化,是指把人才往更專業的方向培養,大眾化呢,是指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更廣泛地適應社會、服務社會。這個辯題可辯性還是很強的。”二班徐悅萱中規中矩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