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五日,關大弟早早起床,今日沒有訓練,他準備去田裏勞動,順便把自己家土地邊的水渠修一修,這些水渠修建時由屯堡組織大家一起開挖,分地後平日就由各家維護,農忙之後屯堡再統一修葺。若是平日維護不善,屯長可能要扣分,分要是扣多了,地有可能被收回去。
他到院子裏麵洗了把臉,吃了兩個粗糧饃饃,小妹也已經起來,讀書的小弟不在,他上月參加民政的挑選考試,考上了什麽科技學校,被調到威海去了,半年才有一次十天的假,到時才能回來。
整個文登營係統近五萬人,隻選上了三十多個,民政司專門在屯堡門口貼了個紅榜,屯長登門恭賀,他們屯堡總共考上兩人,那裏包吃包住,每月還有一兩銀子的月錢,聽說大名鼎鼎的劉先生還會經常給他們親自授課,全屯堡的人都知道這個小弟前途無量,好多殷實人家托人來說親,把他媽高興得什麽似的,專門花了五錢銀子辦了酒席,請街坊吃飯,現在逢人就要跟人家說這個小兒子如何能幹。
關大弟咬著手中的饃饃,裏麵是混的粟梁等粗糧,明代山東主食是小麥,大概占糧食的一半,其他粟梁稷玉米等被山東人統稱為穀子,占了另外一半。他右手還端了一碗米湯,就著饃饃吃得十分暢快,米湯是他們買來的少量稻米熬的,在普通百姓中常作為茶的替代品。
原來在山上很少吃到饃饃,很多時候連鹽都沒有,自從二弟入了文登營,他們到了平地上之後,生活才開始改善,比起原來好了很多。
關大弟體格強壯,從小到大在山中的生活也讓他性情堅韌,到屯堡後十分肯幹,學種地學得很認真,就算農兵的訓練,他也並不覺得幸苦,隻是從小與外界接觸不多,腦袋稍微呆了一點。
等到小妹也吃好,關大弟帶好鋤頭和鏟子,與小妹一起出門,兩人趕著五隻羊,這是他們家去年搞的副業,因為他們的屯地在靠邊的位置,外麵就是些民戶的土地,其中一些是縉紳家無人耕作的拋荒地,文登營暫時不敢去占,裏麵長滿了各類荒草,把羊放進去吃草還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