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禎知道康熙這麽問一是考察自己的能力,二是在考慮怎麽給自己配置人手,這可是博取印象分的時候,當下便侃侃說道:“兒臣此去上海,主要管理的就兩類人,一是海軍官兵,二是匠工監工等不入流的吏員。
海軍要長期在海洋上航行,所以服從和紀律是放在第一位的,服從命令是所有官兵的天職,紀律則是比生命更重要,一艘戰鬥艦上少則五百人,多則上千人,如不能如臂使指,別說打仗,狂風巨浪就能使船毀人亡。
所以在選兵員時,隻要忠厚老實頑強堅韌的,不聽話的不要,油滑的不要,好勇鬥狠的不要,兒臣預計海軍學院的淘汰率很高,要想得到二千合格的,至少要招三千人。
將領的選拔也是一樣,服從和遵守紀律放在第一位,其次還要有知識有決斷。在用人方麵,一是慎,慎用,根據其人的性格,特長來用。二是量,量才而用,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都是忌諱。三是放,適當的放權授權,有助於部下成長。
駕馭方麵,兒臣以為,正人先正己,首先的以身作則,其次才是待之以誠,賞罰分明,恩威並施,還有一點,兒臣認為也很重要,建功立業,是所有官兵的夢想,要不斷的給予他們這種機會。
至於匠工監工等,他們沒有建功立業的想法,所以他們大多為的是財,對他們當然是以利以名誘之,兒臣打算通過‘四大恒’遍布全國的分號明榜告示,高薪聘請造船鑄炮的匠工,不分國人還是西洋人。
對所有到來的匠工根據其特長進行細分工,比如戰艦外形設計這一塊,可以把從事這一塊的人員都集中起來,提出戰艦的具體要求,規定采用的圖紙獎勵若幹,讓他們去相互競爭。
有競爭才有比較,這一比較,人才也就顯露出來了,對於人才,不僅要重獎,還要把他們提拔到重要的崗位上。這樣,不僅便於他們更好的發揮才能,也能對其他人形成刺激,營造出一種你爭我趕的良好局麵,這種局麵也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掘他們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