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闊的大道可以同時容納八輛車並排行駛,已經逐漸富裕起來的巨胖市這幾年越來越闊氣。除了之前頂上有個同省的老鄉做了長老的原因,找對目標投資,也是現在的巨胖能站起來的主要原因。
說起投資,在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巨胖市財發委秘書長——王三貴。
作為曾經的海河區‘陪酒專員’,現在的市五把手,王三貴的發家史要是拍成電影,那是妥妥的限流影片,就連想過審都要先等三年。
王三貴入仕之前可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有多地道呢,就這麽說吧,他老家的米缸子下麵到現在還有建國前挖的地道呢,能藏人的那種。
可以說要多地道有多地道。
還沒出生就根正苗紅的王三貴並沒有上過幾年學,反而打小跟著同村的老叔叔們跑腿打下手,以此給正在長身體的自己多換點窩窩。
今天跟著老叔賣賣菜,明天又賣賣水果,下次再見到,說不定就賣點什麽外地進的手工藝品了,講究的就是一個天冷賣棉,下雨賣傘。
雖然不一定能發財,但吃飽飯倒也是夠的。
不過總這麽跟在別人屁股後麵打工也不是事,自小就見過城裏大戶人家的王三貴,野心也伴隨年齡跟著大了,還沒成年就單飛,靠著以前的門路倒也經營的天上地下,沒餓死就謝天謝地了。
置氣的王三貴在某天夜裏越想越來氣,憑什麽別人做生意要風得風,自己做生意反而要雨得晴,小虧算賺,大虧玩完。
一想到這,半夜睡起來難過到想哭的王三貴幹脆把東西全賣了,打算回老家接著種地。
可舍不得車票錢的王三貴居然打算沿著鐵軌走回去,沒想到半路上碰見了改變自己一生的行當。
清倉大甩賣。
那年月的確是個人做生意就能發財,但不包括他這樣隨大流都跟不上潮流的,隻念過幾年學的他比不少同行都有文化,但之前那些文化都沒用對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