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副官自然要跟在長官身邊,至少不能太遠,要保證隨叫隨到。莊繼華和蔣先雲開始也以為是這樣,可是孫中山隻送給他們一人一堆書,包括國民黨一大宣言、三明煮義講演、帝國主義侵華史等,然後就讓他們讀書,每天將讀書心得交給他審閱,這下倆人明白了,孫中山這是親自教導他們。蔣先雲有些為難,莊繼華知道他為何為難,隻是這沒法勸。他倒無所謂,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信仰什麽,每次就當寫文章交上去,不過還是不知不覺的把前世的一些東西寫出來了。
比如平均地權,他認為孫中山提出的核實全國地價的方法行不通,提出采取收入遞增稅的方法來平抑貧富差距。這對於後世人來說是很平常的,但在這個時代卻是很新穎的。
對於這一點蔣先雲卻不同意,倆人當著孫中山的麵爭論起來。
蔣先雲引用共產國際關於地主富農理論駁斥莊繼華,認為這是對剝削者的讓步,應該讓剝削者把他們剝削勞動人民的財富歸還給勞動人民。
莊繼華則認為剝削是不可能被完全消滅的,而且強行平均財富是對私人財產的暴力侵犯,違[***]自由原則,況且大多數地主富農的財富來自自身勤勞持家,善於經營,惡霸地主是少數。
蔣先雲譏諷的說善於經營實質就是*,財富的積累過程就是剝削過程,同時引用馬克思關於資本的描述,說明這種積累本身就是犯罪。
莊繼華同意馬克思關於資本的描述,但卻不認為剝削是犯罪,他解釋道自商業誕生以來剝削就客觀存在,資本家開工廠的一個基本目的就是賺錢,如果不為賺錢他還開什麽工廠,同樣農民有勤儉持家者,也有卯吃寅糧者,拋開其他的原因,一旦遇上天災[***],後者必然要借貸,可是誰也沒有必須借給你的責任,付出代價是必然的,因此剝削並非犯罪,而是商業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要想徹底剝削就必須徹底消滅商業,而消滅商業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