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與質量真是一個矛盾,最近速度提高,但卻發現留下不少硬傷,比如,孫文主義學會的萌芽就沒交代,軍事部署中有些交代不清楚,這些都得在後麵想辦法補上。)
東江地區河流縱橫,丘陵起伏,利於防守。從廣州出征東江有兩條路,一條是北線經博羅——河源——五華;另一條是南線經九龍——淡水——平山——海豐——汕頭;這兩條道路是進攻的東江的最佳途徑。
大本營軍事委員會製定的北中南三線作戰,其實是兩線,原因是中線和南線就在東莞分路,中線桂軍經東莞,進攻惠州;南線粵軍和校軍經東莞、沿廣九線進攻直到深圳,然後掉頭東進淡水(現改為惠陽),一方麵從南麵威脅惠州,另一方麵可東進平山(現改名惠東)、海豐、陸豐;中線和南線的出發點都在東莞。奪取東莞就是東征第一仗。
對東莞的進攻蔣介石的部署是先由粵軍張明達師在石龍石灘一線開始,吸引東莞南方陳軍的增援,然後利用我軍水上優勢,由校軍在虎門寨一帶展開登陸,從南方對東莞實行兩麵夾擊。
果然東莞守軍主力被吸引到張達民師正麵,教導二團趁機在30曰在白沙附近登陸,隨後教導一團又在北柵登陸。莊繼華連作為校軍第一支登陸部隊,迅速搶占白沙,並在白沙鎮外的牛頭嶺構築了防禦陣地,整個過程一槍沒放。隨後二團各部陸續進駐白沙四周。
31曰王柏齡在白沙召開連以上軍官參加的作戰會議。軍官們見麵以後都很興奮,這次登陸作戰出乎意外的順利,讓眾人信心陡然升高,對蔣介石的佩服溢於言表。
莊繼華雖然也與大家一樣,但他是小子輩,除了二營五連的李安定以外其他都是原軍校中的區隊長,所以他們兩個習慣姓地聚在一起,李安定也不停的誇獎校長的英明,莊繼華隨口“讚揚”,其實剛聽到這個部署時莊繼華心裏想的卻是小時候看的那個著名的拉兄弟一把電影,好像也是南北夾擊。他對這部署是有看法的,根據敵情通報,東莞的敵人不多,最多一個團,校軍登陸之後不如直接插向寮步、常平,切斷東莞守軍的退路。這個部署雖然巧妙,但太慎重達不到聚殲東莞守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