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振賢弟,你做得好大事!”
能這般劈頭蓋腦說俞國振的,唯有方以智了。
“密之兄長這又是從哪兒得到了什麽消息?”俞國振笑吟吟地道:“看密之兄長意氣風發的模樣,莫非要納妾?”
“胡說,你這是倒打一耙。”方以智哼了一聲:“休要顧左右而言他,我還在蘇州的時候,便聽說你賣種珠之法,虎丘之會後才回桐城,就聽說你在賣種珠之法時殺了兩個晉商,我匆匆趕到這邊,路上又聽說你殺了無為州判……你說你還不做得好大的事情!”
他口中嘲笑著俞國振,話語裏卻透著一股殷切的關注,俞國振心生感激,方以智急匆匆趕來,是怕他出事來幫忙啊。
不過可惜的是,他與方以智終究是道不相同,除非大變故,否則方以智是朱家皇朝的忠臣,當他與朱家皇朝出現矛盾的時候,必然要做自古以來某些人總喜歡大義凜然說的事情:大義滅親。
大義滅親並無錯處,錯的是義,如今人認為的大義,未必就是真正的大義。
至少,為一家一姓複仇而將外虜引入中原,就絕對不是什麽大義!
“此時之人,雖然已經家國觀念,但這種觀念尚不成熟,特別是在普通民眾身上,他們將外族入侵也隻當成普通的改朝換代。”
心中想著這完全不相幹的事情,俞國振向方以智拱手:“密之兄長高義,小弟愧受了。”
“我隻是聽得傳聞,事情因果還不清楚,國振,能不能說與我聽聽?”
俞國振將事情經過約摸說過之後,方以智看著他的目光裏滿是複雜。方以智覺得,自己結識的這位友人,每見一次,都會給自己完全不同的感覺。
初見時是博學與深刻,天文地理飛禽走獸機械物理,似乎隻要雜學,他沒有不知道的,便是儒家經義,他雖然並不熟悉,卻也常有一針見血的妙語。再見時是多謀與膽略,擊捕王好賢一役俞國振狡計層出,以身為餌和將王好賢轉送出去,都是他謀略的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