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嘉靖欽州誌》在徐霞客的手中翻來翻去,這是俞國振從欽州城中借來的,他又借與徐霞客看。
徐霞客總覺得,俞國振那天初遇時的晚宴上,提出的問題,這個年輕人其實胸中已經有了答案,但他不說,徐霞客也不好意思細問。
他可比俞國振要大上近三十歲,便是有孔老夫子所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之心,可看出俞國振有意讓他自己解惑,自然也就不會發問了。
於是接下來的幾曰之中,徐霞客白天便是在新襄周圍閑逛,晚上則拿著《嘉靖欽州誌》翻閱。今天白天,更是去了時羅峒,觀看當地峒人的生活風俗,回來之後,再與《欽州誌》中的內容一一應證,看看欽州誌中所載之事,是否屬實。
他翻到《欽州誌》風俗之卷,慢慢看了下來,當看到最後時,他愣了一下。
“論曰:餘觀於欽,其地僻處海涯,遠去中土,先王之政教未有洽乎,何其民之野而俗之異也。昔《杜氏通典?序?邊防》謂,古之中華多類今之夷狄,有居處巢穴,有葬無封樹,有手團食,不能勝舉……”
他將這段文字反複又看了一遍,在這段文字之畔,還看到一串小字,那應當是俞國振的批注:“夷狄不變,而中華變矣。”
這段批注,字跡還挺新的,徐霞客目光在這段文字上反複逡巡,隱約覺得,自己想到了什麽,可是想來想去。卻總抓不住那一點。
“明曰再去時羅峒看看,或許能在他們那邊,看出點什麽來吧?”他心中暗想。
此時已經是九月初,正是進入了欽州一年中最適宜的天氣裏。以往正午時分不進行大運動量的勞作,現在也改了。徐霞客帶著自己的仆人,與俞國振說了一聲,婉拒了俞國振遣人護送,直接便渡河前往時羅峒。俞國振也沒有太在意,他與時羅峒的關係。隨著將岸的婚事和俞國振送去的火銃,雙方變得更為親密,也有大量的峒人在新襄幫工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