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興漢命令下達到高誌航手中,東北軍空軍尚未起飛之時,曰軍的75野炮群就因接到板垣征四郎的命令,而率先朝一團防禦陣地開炮了。
在曰軍的炮火下,一些被曰軍炮兵事前鎖定的機槍陣地被摧毀,機槍手壯烈犧牲,現場火光一片。
城頭上,張興漢通過望遠鏡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裏,他沒有表現的太過悲傷,戰爭有其鐵法則,不可能隻殺敵沒有犧牲。
關於事先轉移己方已暴露的火力點,這點,張興漢不是沒想到,但說起來容易,真正實施起來豈是那麽簡單的?
首先機槍陣地和掩體都是事前根據整個防禦陣地選定構建好的,如果因為曰軍炮擊而進行轉移,那麽等曰軍炮火停止,再回來,顯然是來不及的。
因為曰軍炮火開始延伸時,曰軍的步兵部隊就已經開始衝鋒了,這個時候機槍手們再抬著重達近一百多斤重機槍以及未計算在內的彈藥箱返回,重新修複被摧毀的陣地掩體架設機槍顯然是來不及的。
戰場上情況瞬息萬變,轉移重機槍陣地,又豈是一些網絡小說中寫的那麽容易?動動嘴皮子就轉移了。
況且,張興漢始終認為,這種狼狽不堪收效甚微的躲避,根本就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在躲避過程中離開了工事掩體的機槍手們更容易被肆虐的彈片和冷槍彈擊中。
要想解除鬼子炮兵對己方火力點的威脅,唯有從根本上動手,幹掉他們的炮兵陣地,摧毀所有火炮,殺光他們的炮兵。
事實上,張興漢也就是這麽打算的。
要知道火炮不比其他,對於曰本這個資源匱乏島國來說,鋼材等戰略物資幾乎全靠進口,每幹掉鬼子一門火炮,曰本人就得從西方進口一噸鋼材,耗費一批人力物力重新生產以補充前線戰損。
而從曰本本土到中國遠隔萬裏重洋,想要將火炮運抵中國大陸戰場,又豈是一朝一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