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國離去後,張興漢開始為武器裝備的事情而發愁,沈陽兵工廠雖說可以大量生產武器裝備。
但其生產線在張興漢這個後來人看來,實在有些落後,而且大部分武器生產線和技術還都是引進仿造曰本的。
在對陣曰軍時,同等數量的兵力和武器配備下,很難占有優勢。
這次沈陽保衛戰張興漢可以說是有心算無備,他熟知曆史走向,就等於提前得知了曰軍接下來的行動。
所以才能處處先發製人,令曰軍處處碰壁,最終吃了敗仗。
但是接下來呢?關東軍吃了敗仗傷亡過半,損失如此慘重,曰本人會善罷甘休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二十多年前,曰本明治維新才剛剛初見成效,就敢與老牌殖民帝國沙皇俄國在東北亞大打出手。
而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曰本國力軍力科技水平等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有了飛躍姓的提升。
徒然在東北吃了如此大的敗仗,曰本當權者和軍國主義分子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的。
曰本人自明治造兵以來,與中國,俄國等鄰國交戰,幾乎未嚐一敗,曰本已然成了亞洲第一強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關東軍在沈陽城下铩羽而歸,折劍沉沙傷亡過萬,可想而知,曰本國內得知這一情況後,會產生多麽大的震動?
曰本人會忍氣吞聲,甘心失敗嗎?
穿越前,甚至開戰前,張興漢還曾今認為,一旦自己能夠給予曰本關東軍足夠的教訓,曰本國內的反戰勢力就會占據上風,從而避免九一八事變態勢擴大,避免曰軍大舉侵華。
但是,和曰軍交戰過後,張興漢才突然明白,一旦雙方交戰,那中曰兩國就是不死不休之局麵,除非一國戰敗,否則絕無罷兵言和隻可能。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如果中國此時足夠強大,準確的說,如果張興漢在沈陽的城防軍足夠強大,那麽也許曰本人會有所忌憚,不敢發起大規模報複,從而忍氣吞聲,就此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