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城內,首批十餘萬從沈陽以東鎮鄉村遷來百姓率先開始了撤離。
相較於沈陽的原住民,他們更容易接受撤往通遼的命令安排。
畢竟他們的家已經回不去了,在沈陽還是在通遼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個樣。
而且遼寧省主席兼沈陽市市長的臧式毅已經向他們承諾,隻要撤到通遼,政斧不會不管他們,將會為他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當然除了承諾外,臧式毅等政斧官員也不乏告訴百姓們如果曰本鬼子攻占了沈陽,他們的生命財產將很有可能遭受到威脅。
此時的東北百姓還是非常淳樸的,加上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張興漢率守備旅死戰不退,力挽狂瀾,所以守備旅在遼寧境內尤其是沈陽地區,還是很得民心的。
一方麵是窮凶極惡的侵略者,一方麵是自己家鄉的子弟兵,還是用生命和鮮血保護他們的子弟兵。
既然這些子弟兵寧死不退,沒有拋棄他們這些老弱婦孺獨自逃命,他們當然願意跟著這些守護者們一同撤往安全的地方。
有青天白曰滿地紅旗有守備旅將士在的地方,他們心裏才會有安全感。
十萬餘百姓撤離,縱然張興漢將守備旅和全城全部汽車都集中了起來也不夠用。
因此隻能分批乘車前往,其餘大部分步行出城,朝通遼方向前進。
在撤離中,臧式毅嚴格遵從了張興漢的命令,老弱婦孺優先乘車前往通遼。
當第一批撤離百姓乘汽車抵達通遼後,汽車立即全部回返,裝滿正在徒步的百姓繼續前行,如此循環直至首批十萬餘人全部抵達通遼為止。
當然,有一支小股部隊優先乘坐汽車趕在撤離百姓前麵朝通遼進發。
他們就是三團派出的一支由工兵、步兵以及部分曾經參與北陵機場建造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組成先遣隊。
他們的任務是率先抵達通遼,立即組織當地民眾爭取在半個月的時間內,搶修一座簡易飛機場,以供沈陽航空隊撤離降落和作戰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