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混在東漢末

第018章 算術題

劉修在惴惴不安中過了幾天,並沒有出現想像中的潑婦罵上門來的情景,這才安心了些。盧敏去縣城一直沒有回來,盧植也沒有讓人來叫他,他便自己學習,把《論語》和《孝經》通讀了幾遍,有公孫瓚和劉備在一旁輔導,雖不敢說已經精熟,但終究心裏有些底了。

原因很簡單,公孫瓚等人的學問其實並不比他強多少。公孫瓚勉強能把字句全部通順了,劉備和毛宗卻是連全文都不通,有些字還是連蒙帶猜的,搞得劉修都不敢說自己已經把《孝經》全文背下來了,生怕遭忌。

於是乎,劉修決定與民同樂,放下書本,和這三個壞學生一起去練練武,騎騎馬,摸摸魚。除了他們之外,那幾十個同學之中大多也是同路人,一聽說去玩耍,隻要招呼一聲,馬上就擁來一大幫。此情此景讓劉修有些懷舊,想當年上大學的時候,他經常在宿舍走廊裏叫一聲“一缺三”,不到一分鍾的功夫就能湊起一套班子,速度之快,與現在這些同學不遑多讓。

可見古往今來,真正愛讀書的人總是有限的,大部分都把讀書當成差事。

等到參加了幾次集體活動,劉修感覺到了不少的差距,這些同學以北邊人為主,不管是不是真正的武人,大多都騎得馬,拉得弓,他雖然人高馬大,力氣也很出眾,但是一上馬,兩腿無依無靠的垂在馬腹旁,那種無力感立刻湧上心頭,隻能使出渾身力氣夾著馬,緊張得直冒虛汗,更別提放馬奔馳了。

與他的狼狽相比,公孫瓚一下子成了最耀眼的明星,他不僅馬騎得好,還能在飛馳的馬背上拉弓射箭,十發能有五六中,在眾人之中可謂翹楚,再加上長得一表人材,很快就有人給他起了一個諢號:“白馬郎君公孫瓚。”

郎在這個時候是一個很受人歡迎的稱呼,因為郎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指宮裏的郎官們。能做郎官的人,要麽是官宦子弟——依大漢律,二千石以上的官員任期滿三年以上,就可以任子弟為郎,要麽是年輕俊傑——各郡國推薦上去的孝廉、茂才、明經之類,或是太學裏策試高第的太學生,再不然就是西北六郡精於騎射的良家子,這些人離皇帝近,仕途機會多,是不言而喻的官員預備役,一旦有機會外放,至少是個縣令,甚至有可能直接做到千石以上,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