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所推行的各項事業,一直呈穩步前進的態勢。原來很多人認為的很可能會引發強烈反彈的“廢除科舉”改革這一頁,也都平穩的翻過去了。新式學堂如同雨後春筍遍布全國各地,雖然仍然存在有不少問題,但新式的教育卻從此生根。軍事改革、法律改革、官製改革、財政金融改革、地方自治,都在穩步進行。盡管有庚子賠款的巨大壓力,但各級地方政斧的財政收入卻都在大幅度增加,到辛亥年,歲入居然達到破紀錄的2億4000萬銀元,而各地方政斧的財政,也大多留有結餘。民國建立之後,中國的國家財政和經濟狀況都呈進一步好轉的態勢。盡管在政治上,袁世凱的讀才權力進一步擴大,在政敵看來幾乎同皇帝一般無二,但在這樣一個混亂時期,反而有助於迅速穩定政權。在“贛寧之役”結束後,中國的政局也逐漸平穩下來,從清末新政延續下來的現代化變革,正在持續進行,並沒有因此而中斷。
劉冠雄有理由相信,如果照現在的這個勢頭發展下去,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進一步好轉,他提出的那個龐大的海軍發展計劃,在十年之內,未必不能實現。
但距中國一海之隔的曰本,卻處心積慮的給中國的發展製造障礙。
曰本對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但由於列強在中國的相互製衡,使曰本一直難遂獨占中國的野心,而這一次歐洲大戰的爆發,西方列強一時無力東顧,曰本趁機再次向中國伸出了魔爪。
不僅僅是他們這些軍人,此時在座的每一個人,其實心裏也都清楚曰本人這一次進攻青島的企圖。而恰恰有好多以拯救天下為己任的人,對國家所麵臨的困難局麵的看法,卻顯得相當的天真和幼稚。
就在袁世凱和一幹文官武將們憂急徬徨苦無善策之際,在距燕京還很遠的贛西鎮守使署,一場別開生麵的特殊辯論,正在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