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有上百的中國士兵因為染鼠疫而身亡,楊朔銘的心裏一時間很是難過。
對於自己親手發動的世界戰爭史上的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細菌戰給自己人造成的傷害,楊朔銘的心裏感到十分愧疚,但他並不後悔自己這麽做。
因為在現在的情況下,想要在最短的時間裏改變曆史的進程,這是最快的方法。
楊朔銘之所以采取了這樣的非常規手段,並不是他自己的憑空設想,而是有著曆史的根據。
明亡清興,後世的曆史學家有著太多的解釋和猜測,其中不乏又紅又專的“曆史必然論”學者,而對於滿清迅速取代明朝的真正原因,他們卻有意無意的忽視了。
明王朝從萬曆年間開始走向衰敗,滅亡是不可避免的,但並不是渡不過崇禎十七年,崇禎雖然為人猜疑多變,但也算得上是勤於政事的皇帝。北方滿清首領皇太極新喪,多爾袞上台,內部不穩,暫時不會大舉入寇。各地雖然民變蜂擁,可是富饒的江南毫無影響。唯一的燃眉之急李自成,雖然一路過關斬將,也不過占了山西,且李自成起義軍攻堅能力極差,一個寧武關就損失上萬精銳,想要打下明軍重兵把守的燕京,其實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後來發生的事情卻極富戲劇姓,李自成起義軍很快攻下燕京,登極建立大順王朝,可入城出城僅僅四十來天,經山海關一戰,之前攻無不克令後世的磚家叫獸稱頌不已的大順農民軍便潰不成軍,從此以後沒有打過一場象樣的戰役,直到最後全軍覆滅。最終讓滿清取而代之。
曆史在很多“曆史必然論”者眼裏,是規律,是必然。而事實上,在當時人的眼裏,卻是無序的,是偶然的。大大小小的偶然造成曆史,起碼是局部的曆史變幻莫測。這些偶然往往被後世的史家刻意忽視,因為他們眼裏,曆史是不可能假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