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高科技軍閥

(一百三十六)風雲漸湧

燕京,新華宮,中華帝國皇帝金色辦公廳。

“此次康布雷之役雖然算不上完勝,但仍然是我軍出國後的第一場勝仗。”梁士詒對麵色陰沉的坐在黃花梨西式靠背大椅上的袁世凱說道,“我軍將士在戰鬥中表現出色,友邦人士皆交口稱頌。”

“那又有什麽用?不是美國人來的及時,弄不好就全軍覆滅了。”袁世凱不無憂慮的歎息道,“德軍的戰力,的確不是我們能夠比肩的。”

從清末一直參與中國國防建設的袁世凱,對於中國陸軍的老師德國陸軍,現在仍然存有一種本能的恐懼,而這種恐懼,並不是幾件新式武器和幾場勝仗就可以消除的。

“這一次康布雷之戰我軍本可大勝,後期失利是因英軍缺乏同我軍的配合所致。”徐樹錚說道,“目前我遠征軍全軍已經陸續到達法國,總兵力近十萬人,攻敵或許有所不足,但自保當綽綽有餘。”

“話雖如此,但這種規模的仗,咱們本錢太少,還是打不起的。”袁世凱搖了搖頭,說道,“剛一開始就折損了一萬多人,照這個打法,咱們那十多萬人,是支撐不了多久的。”

聽了皇帝的話,梁士詒和徐樹錚都不言語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國內的媒體就一直十分關注,和西方世界一開始的普遍看法差不多,中國國內的很多人也都認為,戰爭會在一到兩年內結束,不會有太多的流血,但隨後的事實表明,所有的人都錯了。

沒有人事先會想到,這場戰爭會波及到全世界,要持續很多年,吞噬掉成百上千萬的年青生命,並摧毀掉歐洲文明的根基。

自步入近代以來,西方一直是中國的學習對象,但這一次,麵對屍山血海的歐洲戰場,很多中國人都變得迷茫了,尤其在中國加入協約國集團參戰之後。

袁世凱之所以主張參加這場戰爭,是把寶押在了協約國集團能夠很快贏得勝利上。他一來希望通過參戰取得一定的勝利,提高剛剛成立的中華帝國的國際地位和聲譽,二來寄希望於戰後以戰勝國的身份廢除當年清朝政斧和列強所簽訂的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為中國以後的發展掃清障礙。但當中國真正參戰之後,袁世凱卻發現,情況比他之前想象的要複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