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末行

第三十一章 噩耗

進入了十月中旬,龐剛領著軍戶們開始了他們在望海堡的第一個秋收,在這一年,他們共耕種荒地三千二百畝,由於是第一次耕種收成不是很高,此次收獲麥子約三千一百石左右,這樣望海堡最迫切的糧食問題就算是解決了。這個結果也讓這些曰子被糧食問題一直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龐剛總算鬆了口氣,原來“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可不是說說而已。

秋收完畢之後天氣驟然變冷,龐剛也總算是領教了後世的曆史學者們所說的明朝後期遭遇的小冰河時期究竟是怎麽回事了,龐剛是一個典型的南方人,突然變冷的天氣讓他很不適應。被這個鬼天氣凍得鼻涕直流的他恨不得整天都窩在家裏烤火,但是在內心裏他知道現在絕不是享樂的時候,因此他也幾乎每天都強迫自己同屯軍軍一同訓練。

龐剛的房間裏,火盆裏的火呼呼的燒得正旺,幽蘭色的火苗從燒得通紅的木炭上冒了出來,把整個房間烘得溫暖如春。

龐剛就坐在離火盆不遠處的椅子上,他的手裏還拿著一把長七尺(兩米),重約七八斤的火繩槍在詳細的打量著。此物由銃管、銃床、彎形槍托、龍頭和扳機、火門、機軌、前口、後門,及名為照門、照星的瞄準裝置等組成,因其槍機形似鳥嘴,因此明朝人稱其為鳥銃。鳥統的種類有很多種,現在龐剛手裏拿的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種,此種鳥銃的名字就叫做魯密銃。

魯密銃的原型是土耳其魯密國(羅姆蘇丹國)所進貢給明朝的一種火繩槍,後由明朝的發明家趙士楨改進後的一種改進型鳥銃。也是後世曆史學家和軍事愛好者公認的最好的一種火繩槍。

魯密銃的射程達到的驚人的一百五十步(約兩百米),它的重量比一般的火繩槍稍重,因為基本是全金屬結構。其特色是雙層銃管、小口徑,子彈初速極高,已基本接近現代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