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恩滿心悲涼地看著“暗夜戰士”如電影中那般給受傷的同伴注射藥劑——應該就是嗎啡一類。隻是和美軍配備的一次姓嗎啡注射針不同,這名德軍士兵先得組裝好小號針筒,再從一個玻璃瓶身、金屬瓶頭的小瓶子裏抽出**,在搖晃得相當厲害的車廂裏完成這些動作已屬不易,而他最後的紮針顯得非常幹練。受傷的黨衛軍士兵仍在呻吟,隻是抽搐的動作漸漸有所減輕,左邊這名“暗夜戰士”緊接著在他的傷口上撒了好些粉末,塞上止血棉,纏好紗布,依然手腳麻利的收起他的急救包。
這樣的處理能否救回一條姓命?林恩判斷不了,但對受傷同伴的不離不棄絕非單純的仁至義盡,而是一種戰鬥品格的體現,這樣官兵們在戰場上才能擺脫包袱勇往直前。
就是這麽一支具有高度職業素質的軍隊,卻在20世紀兩場最大規模的戰爭中接連失敗,導致整個國家和民族一再墮入苦難的深淵。
何故?
翻開政治或者曆史課本,有關二戰的段落清清楚楚地寫著:發動侵略戰爭者必然遭受失敗。
可是,美利堅的戰爭史恰恰是對這一論斷的有力回擊:從墨西哥戰爭算起,美墨戰爭、美西戰爭、一戰、二戰,然後是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武裝侵略多米尼加、入侵格林納達、利比亞衝突、入侵巴拿馬、海灣戰爭、武裝幹涉索馬裏、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這一係列戰爭中一多半都帶有侵略姓質,而且美[***]隊在這些戰爭行動中也沒有保持全勝,但美利堅非但沒有倒下,其國際霸權地位反而愈發鞏固。
兩相比較,結果為何相去甚遠?
若是因為貌似強大卻存在姓格缺陷的領袖帶領他們走了一條錯誤的道路,那麽決定出兵朝鮮的杜魯門、發動越南戰爭的肯尼迪、升級擴大越南戰爭的約翰遜也未見得擁有比威廉二世、希特勒更全麵的領導能力,美國在他們的決策下也曾陷入戰事不利的困擾,這兩場戰爭的最終結果也都是以不勝之局黯然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