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遹前世搞過農場,他知道以西晉目前的科技水平是不可能發展什麽農業機械化,可是大農場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依靠機械化提高了勞動效率。若是司馬遹不能提升現有的晉朝農業工具,恐怕他的大農場計劃不過是一句空話。
司馬遹唯一仰仗的不過是馬耕技術,作為曾經的農場經營者,他沒事也在網上逛過論壇,知道馬耕技術之所以未在華夏推廣,是因為存在各種客觀條件限製。不過如今曆史上有了他這麽一個穿越者,那麽一切不可能都要變成可能。
馬耕技術相對於牛耕來說,確實是農業技術上的一大進步,後世歐洲也是在11世紀之後大力推廣了馬耕技術之後,才迎來了經濟上的大發展,並且逐漸追上了東方。
並且11世紀的歐洲跟此時的西晉有著某些相似的地方。
首先,11世紀以後的歐洲,之所以能夠開始經濟上的發展,最主要的應該是歸功於社會的穩定。經曆了中世紀前500年的戰亂之後,從11世紀開始,西歐的戰亂和人口大流動明顯的減少。
這和西晉經曆了漢末三國之亂何其相似?所不同的是歐洲穩定下來了,而西晉則穩定了一段時間後又陷入更大的動亂之中。但是現在有了司馬遹,華夏為何就不能穩定下來走向更輝煌的未來!
另外,11世紀的歐洲除了環境穩定外,其次,生產工具得到明顯的改良。加洛林王朝之後,許多新的鐵礦被開采,鐵製工具迅速增加,新的生產工具不斷湧現,尤其重要的是一種帶輪重犁的推廣、采用,使北部淤積地得到深耕,發揮了地力,較之輕犁大大節省了耕作時間。
馬具的改良和馬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也是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8世紀後,馬具漸得改良,即在馬蹄上釘鐵掌和使用新挽具,使馬逐漸成為農業生產上的主要牽引動力。挽具的改良也使耕牛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