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間,顏師古火冒三丈:“小子竟敢妄言古之聖言?”
你居然說,古聖人們是編造謊言?
言慶冷冷一笑,“何為真實,何為妄言?”
“有史可查,自當真實。”
“那敢問先生,《尚書》有何憑證?三皇五帝事,誰又親眼看見?口稱堯舜禹湯,可在尚書以前,為何沒有任何文字?若非口耳相傳,這許多聖賢事,豈能為我等後人所知?如果按照先生所說的,那豈非是說,堯舜禹湯,都是編造出來嗎?”
“啊,這個……”
顏師古嘴巴張了張,竟不知如何回答。
其實,這也就是一個正史和野史之間的區別,說不得誰對誰錯。但若從顏師古這等史學大家來說,言慶的確是有錯。而事實上,羅貫中一部《三國演義》,更是欺騙了無數後來人。這裏麵,也包括了鄭言慶。如果言慶在這個問題上和顏師古糾纏,肯定是啞口無言。所以,從一開始,他就把這話題,轉移了一個方向。
三十六計中,這叫偷梁換柱。
作為後世的官場中人,這可是必修的一門功課。
“先生修史,為的是給後人以借鑒;小子編史,隻是聊以自娛,先生有何苦為難小子呢?”
你是大人物,我不過是小蝦米。
你擅長經史那是可以名留青史,我自己用史書裏的事件編故事,不過是為了自娛自樂,根本是兩碼事嘛……
鄭言慶和顏師古的一番交鋒,隻聽得鄭世安頭昏腦脹。
言慶能讀史了?
在古人而言,讀史那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說你想讀就可以讀的。那需要足夠的文學功底,還要有一定的思想,才能夠去研讀史書。普通人讀史,根本不可能。
顏師古讓鄭言慶給帶進了溝裏,明知道他說的不對,可又不知道如何反駁。
人家都說了,他說的不是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