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三本珍貴的漢魏碑帖,鄭言慶離開了洛陽。
說起來,他如今可是鄉下人,洛陽城中的喧囂繁華並不能吸引他留戀,反倒是龍門山下的竹園,總讓他難以割舍。午後的陽光很溫暖,深秋的風,又帶著些些涼意。他騎在青驢背上,悠悠然往竹園行去,隻見田園之中,已呈現出蕭條。
隋煬帝營建新洛城,開掘大運河,的確是一件好事。
但也不能否認,他很大程度上使得民力處於疲乏狀態。大業初,河南尹治下差不多二十萬戶人家,近百萬人口。可是才三年時間,一些地區的人口已出現不足。
在繁華的洛陽城中,當然不會發現這種狀況。
可走出洛陽,看看那些開始荒蕪的土地,就能感受到隋煬帝是在如何透支大隋朝的民力。
不能說他是一個壞人,隻能說楊廣屬於那種極端理想化的君主。
這樣的君主,往往會把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變成勞民傷財的壞事。原因無他,他們太理想化,太過於自大。隋煬帝死前仍拍著自己的脖子說:大好頭顱誰可取之?豈不正是這樣的一種心態?
言慶在心裏歎了口氣,腳後跟輕輕一磕青驢的肚子,那青驢立刻加快了速度……回到竹園時,三個老頭子都在竹樓裏休息。
昨天晚上是一整夜沒有休息好,如今總算是安穩下來。
言慶把青驢交給毛旺,邁步往自己的住處走去。還沒等他走進竹樓,就見毛小念走出來,身後還跟著四眼和細腰。
“少爺,竇公子在樓上等了你快一天了。”
“哦?”
“他好像情緒不算太好,來了之後就在樓上看書,中午吃飯也沒有下來。”
言慶點點頭,“好了,我知道了!”
說著,他蹲下身子,就見細腰和四眼開心的跑過來,一下子躍入了鄭言慶的懷中。
“你幫著去準備一下晚飯,爺爺他們過一會可能就會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