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繼續歎著氣:“我皇祖父以武立國,以文治國,自入紅巾以抗暴元,爾來已有四十餘年,皇祖父戎馬一生,其雄才大略,堪稱一代聖明君王,我自小便對皇祖父很是崇敬,立誌將來要做一個像他那樣的聖明君王,治理出一個光耀千古的大明盛世!但是……我卻未料到,我滿腔抱負還未來得及施展,便遇到這般進退維穀的內憂……”
“皇祖父有子共計二十六人,這些人中,我父懿文太子早逝,八皇叔潭王因其妻弟寧夏指揮於琥牽連胡惟庸黨案,懼坐連而自盡,九皇叔趙王和二十六皇叔皆早夭,其餘成年諸王分封各地,手握各地軍政大權,興軍備,收賦稅,名為戍守天下,實則皆是國中之國,皇祖父健在之時,尚可拿捏住他們,可是若有一天皇祖父駕崩,諸王皆是我叔父之輩,他們如何還肯聽我號令,擁我為主?”
“諸王之中,尤以四皇叔燕王,和十七皇叔寧王擁兵最重,燕王戍北平,寧王戍大寧,二地皆與北元相近,兵多將廣自是無可厚非,我擔心的是,這二位皇叔將來若不願奉我為主,命令封地將士們倒戈相向,兵鋒直指應天,那時我該如何自處?”
朱允炆說了很久,言語間不時長噓短歎,愁意深深,顯然,藩王是他心中最大的隱憂,這種隱憂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若真說出來了,旁人必會認為這位太孫殿下還未即位,便想著除去諸皇叔,這對朱允炆的名聲頗為不利,再說他本姓仁厚,對皇叔們本也下不去手。
蕭凡半闔著眼睛,靜靜聽著朱允炆述說。曆史還是曆史,這個時候的朱允炆果然還是預見到了分封藩王的大患,這種大患過不了幾年便會真正顯現,而他嘴裏所說的燕王和寧王,便是靖難之役時的亂軍之首,最後生生奪了他的江山。
不管怎麽說,朱允炆願意將這種敏感犯忌的想法跟他說,蕭凡心裏還是很感動的。他能感覺到,朱允炆確實拿他當了朋友,這種話若非交情深厚的朋友,是絕對不能說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