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忌落坐後認真地打量著這三位世家首領,中間一位是魯國執政季孫意如,這人已經六十出頭,身量很高,須發皆白,精神矍爍,雖然長了一張馬臉,但氣度雍容,的確頗具世家貴族的雍容氣度。
右邊一位是叔孫大夫,魯國向來的分工就是季孫掌兵權,叔孫掌外交,孟孫掌財權。當然,分工並非絕對明確,隻是各有側重而已。這位叔孫家的家主,看起來倒的確象個大袖善舞的外交人物,年約四旬上下,麵如冠玉,溫文爾雅,雖然大熱的天兒,他卻博帶高冠,顯見是個極重儀表的人。
左首的孟孫氏身材瘦削,滿臉褶皺,一雙小小的眼睛總象沒睡醒似的,偏偏須發皆黑,又不像個年歲太老的人。
他在打量三桓,三桓也在審視著他,相互端詳片刻,季孫氏微笑道:“慶忌公子果然英氣勃勃,一表人才。老夫聽說公子來魯後,欣喜不勝,所以特遣家奴陽虎相迎,這家奴不曾怠慢了公子吧?”
慶忌欠身答道:“季孫大人太客氣了,慶忌一路蒙陽虎大人熱誠款待,不曾受過半點冷落,慶忌乃一亡國公子,季孫大人尚能如此禮遇,魯國仁義之名真是誠不虛言。”
旁邊叔孫氏微微一笑,接口道:“當今天下諸侯,多以霸道武功治國,慶忌公子向來以武勇揚名於天下,不知在公子心中,認為治理國邦應行霸道呢,還是施以禮樂教化,行王道之治?”
禮樂教化、王道之治,正是魯國國策,魯國大權掌握在三桓世家手中已經兩百多年,換言之,這種國策就是三大世家的傑作,白癡才會說這種政策目前不合時宜。慶忌想也不想,立即答道:“武勇隻可用來卻敵拒盜,欲治理國邦,長治久安,當然該施以禮樂教化,行王者之道。
慶忌以為,禮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治國安天下,非禮樂教化不可。魯國相忍為國,禮義為先,堪稱天下楷模,先後有十餘諸侯仰慕魯國仁義之名,年年歲歲,朝覲臣服,這不就是行王道之治的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