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十年級。
期中考試告一段落,學期也已經過半。
漸治平找到寧子虔說,班裏需要調座位了,讓他負責。
沒想到這一要求,給寧子虔醞釀許久的改革念頭注入了一滴靈感,讓他萌生了一個想法。
寧子虔是個直男,直男癌入骨,還是個激進主義者,已無藥可救。
班裏以前後桌6人為單位分成學習小組。寧子虔所在的小組,除了他和念筱菀學習成績偏好以外,其他四人都偏差,包括南伊一這個倒數第二。課堂上經常會有小組討論,但組內成員在學習方麵有好有差,良莠不齊,學習小組很難真正發揮作用,經常是大家在學習上沒有共同的話題,反倒其他話題聊得熱火朝天。
寧子虔認識到小組存在的問題,他覺得,學習小組是以學習為目的的,其屬性決定了其本身就帶有功利性,既然這樣的話,如果成績差的學生願意學習,那當然要帶著他們進步,如果他們不願意,那就不應該成為累贅,難道第一名就有義務帶著最後一名飛?這隻能是互相折磨。功利性質的學習小組不應該為了所謂維護差生的自尊心,而追求人員配置上的公平。
寧子虔認為客觀條件拖累了主觀能動,兩極不能相容,倒不如幹脆兩極分化。如果他是班主任的話,他會將願意學習的同學和不願意學習的同學分開,這絕對不是鄙視和忽略後者。
一方麵,人各有誌,人各有適;另一方麵,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些都是真理,而真理都是**裸的。人們需要受教育,但上學不是唯一的途徑。學校更注重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這隻是一部分人的興趣,不應該成為所有人的選擇。
所有人都來學校學習,這本身就不人性,不公平。尤其是沒興趣或者智商低的同學成績不好,被老師家長同學們看不起,背負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才是人格侮辱。而家長和國家要你上學,你就得上學,人生下來就沒有了別的選擇,不上學就是不孝不忠的爛人,這是一種道德綁架。教育傳統有糟粕,我們卻死循古法,不敢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