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通惠河的了解,還不夠。
甚至不多於通惠河三個字。
1、開鑿
1291年,郭守敬試圖向元世祖描述一條準備開掘的河。
“這麽長,這麽彎…”
然而說清楚一條河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采用了最直接的辦法,從翁山泊到潞河挖了一條1:1的模型。
水引進來,這是一條河的樣本,所有的流動都是類似流動,所有的波紋都不算正式波紋,有人路過河邊,也並不算真的路過。
“但彼河就如此河。”
那麽工程可以開始了,工程的開始即是結束,大家把鍬戳在地上,好了通惠河誕生了。
之後的流,開始是真正的流,一場大規模的輸送。北方客商在河邊的柳樹下歇腳,一隻馬蠅附在駱駝蛋上吸血,運糧船從南方緩緩進來。
2、河誌
《通惠河誌》也陸續開始編纂,原樣記載了這條河的所有事情,連篇累牘,隻要通惠河還在流,河誌就不會結束。
但清代往後的篇幅開始變得不耐煩,每頁上隻有隻言片語。
“康熙三十一年九月初七,還在流。”
“月上柳梢頭,通惠河在流。”
“今日打仗,河在流。”
“立夏,河在流。”
等等等。
這是史上最長的風物誌,涓涓不停的符號小溪,至今仍由小武基一帶的居民義務續寫。
小武基的居民視河誌為己出,但他們並不死板,有人在上麵記賬,有人在上麵寫日記,還有人在上麵找貓、征婚、罵人和打廣告。甚至在紙上擦手,畢竟油垢本身也是一種表述,意思是我吃肉了。
河誌因為有用而重獲生命力。
後來,到了當代,基本上小武基的所有瑣事,都變成了河誌一部分。《通惠河誌》成為了野史、媒體、經書、教材、牌坊、文學、樂譜、字帖、醫方、稅單、廣告、法典、契據、信劄、罰單、菜譜,一切社會文本的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