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有老女人踢踺。
此時,在小房子壩子邊,也正好在小路經過的邊上,有一位四十左右的女子在踢踺子。
這位女子,將頭發盤成一朵烏雲,緊緊地收紮在一起,腳下穿一雙青色圓口平底布鞋,一身短打灰色衣服,腰間紮了一條紅色綢帶。雖然見有來人,她卻頭也沒抬,自管自地踢著。
沈浪看她正踢得起勁,也不好意思打擾,隻有等她踢結束了,再向她問路。
此時,清初著名詞人陳維崧的一首《沁園春》,正是這位女子踢毽子的真實描述:“嬌困騰騰,深院清清,百無一為。向花冠尾畔,翦他翠羽;養娘篋底,檢出朱提。裹用綃輕,製同轉,簸盡牆陰一線兒。
盈盈態,訝妙逾蹴鞠,巧甚彈棋。鞋幫隻一些些,況滑膩纖鬆不自持。為頻誇狷捷,立依金井,慣矜波悄,礙怕花枝。忽憶春郊,回頭昨日,扶上欄杆剔鬢絲。垂楊外,有兒郎此伎,真惹人思。”
我們好像看到一位清代女郎,在明媚的陽光下,在花的世界裏,踢毽子的盈盈姿態。那精心製成的毽子上下翻舞,變化多端,簡直比踢球還巧妙,比彈棋更有趣味。
毽子在她腳下就像是一個聽話的小精靈,像長在了她的身上,隨便怎麽踢都不會掉到地上。那毽子上下飛旋,就好像一朵纖細的秋菊被撕成朵朵花瓣在空中飛舞,又好像一隻長著長尾巴的金色小鬆鼠在跳躍!
她一會兒用左腳踢,一會兒用右腳踢,一會兒兩隻腳輪換著踢。毽子忽而高,忽而低,忽而在前,忽而在後。不管毽子落在哪,她都能準確地接住,毽子向右邊飛去,眼看就要著地了,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她機靈的身子迅速地一轉身,向後一彎腰,一伸腿,再往上一提,毽子就像被磁鐵吸住似的,停在了她的腳背上;
有時,毽子被她用腳猛烈一抽,就飛到了十多米的高空,眼看就要掉地上了,她不慌不忙,身子像跳芭蕾,連續轉幾個圈,才背向毽子,左腳向後一鉤,一提,聽話的毽子就乖乖停在了她的左腳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