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場群戰按道理是不用比的了,但是徐陽和吳國行人都堅持,吳國人是為了挽回哪怕一點點的麵子,而徐陽,他並不想讓這些武功精深,又臨戰經驗的吳國劍士,安然回國。
此時能多殺得一個,將來戰場上,或許就少了一個可怕的對手。
早就知道吳國劍士們戰術的徐陽,再麵對吳國人的劍陣,簡直就是作弊。
當吳國兩名善於防守的劍士如同計劃中一樣,準備纏住越國三名劍士,好讓另兩名善攻的劍士擊殺越國第四名劍士以取得局部優勢的時候,他們吃驚的發現徐陽赫然就是這三名他們原本準備糾纏住的劍士中的一個時,他們便知道大勢已去了,然而劍士的榮耀和吳國的尊嚴讓他們義無返顧地依然堅持執行自己的戰術,以期望奇跡出現。
他們企盼的奇跡就是,自己的另兩名同伴能在徐陽擊破己方二人聯手之前,就能擊敗第四名越國劍士,這樣,或許他們還有一線生機,這也是唯一的生機。
另外兩個吳國劍士與他們搭檔已久,自然會明白他們的想法,這時候選擇投降,非但丟了吳國劍士的尊嚴,重要的事,就算越國人大發善心把他們放回去,自覺吳國兵甲犀利天下無敵的夫差又怎肯放過他們?生死榮辱,是非成敗,都隻在這一搏。
然而令絕望的是,他們麵對的是趙郯。
並非說趙郯如徐陽一般給人一種不可戰勝的感覺,而是趙郯最大化的利用了他的優勢。
天生神力。
趙郯在徐陽的安排下,早就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就是拖時間和拚命,或者說,二者同時執行。
徐陽給他安排的戰術就是,利用鋒利的越王劍,不計生死的選擇和吳國劍士硬碰,哪怕是兩敗俱傷,對於吳國劍士來說也是不可接受的失敗。
即使吳國劍士願意付出一人的代價,擊敗趙郯,那麽,等待他們的,就是吳國三人對越國三人,而越國一方,有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