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黑臉是不是聽明白了譚鳳華的話,但薛逸雲確實是聽懂了他在諷刺對方兩人都隻是五大三粗的莽漢。
“嘿嘿,那是,那是。”
這時候譚連終於是跑到了譚鳳華他們的麵前,隻聽他一邊喘著粗氣,一邊說道:“叔叔……今年的……今年的規矩……跟去年……一樣。”
看著自己的侄子終於是把話給說完了,譚鳳華抬頭望了一眼豐收橋的那頭,然後像是發號施令了一般說道:“走,我們出發。”
豐收橋是建在一條小河上麵的一座石拱橋,不算太長也不算太寬。若是平時的話,這座橋上不會有超過三個人同時路過。可放到了今天,卻是人滿為患,害得薛逸雲都忍不住去想這座看起來頗為老舊了的石拱橋究竟能不能承受住這麽多人的踐踏。
按照路上譚連對自己說的,豐收橋過後就是邊下鎮的主要街道。街道在穿過牌坊之後分為兩條,一條沿著小河直通鎮子的另一邊,另一條則斜著向上,通往由陳情關出錢修建的比武擂台。
陳情關是當年竹下郡還處在中庭外圍的時候修建的一處關隘,本是用來抵禦當時以各大企圖破壞中庭統一的家族為首的叛軍,後來卻因為中庭的強勢統一之後沒了用處,而直接劃給了當時駐守在這裏的守軍,用作另立門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現在的陳情關已然成為了竹下郡南部一個勢力頗大的門派。為了延續門派的繁榮以圖日後繼續壯大,以陳情關為首的南部門派一年要在當地舉辦多達四場的比武,以期能從中挑選出資質優良的弟子。用譚鳳華的話說,這邊下鎮陳情關的比武就是竹下郡南部的大會武。
按照規矩,參加比武的人年紀最大不可以超過二十,最小也不能小於十二歲。在比武中要是獲得名次的話賞金必然是不會少的,但是要想成為陳情關或者其他主辦方的門徒的話,名次隻能是其中一個指標,另外的要求還要看各個門派長老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