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蜿蜒小路,兩行茵茵新柳,細雨岑岑,斜坡之下,綠江波濤,氤氳水霧,數隻輕舟搖晃,泛出淺淺漣漪。
舟簷靠岸,三兩腳印輕踩,幾人身影漸穩,齊齊看向這山嶺小鎮,依山傍水之間,炊煙……
“那……應當不是炊煙吧?”
正當眾人環顧四周景色之時,一人卻如此煞風景,指著不遠處高聳入雲的“煙囪”,直言問道。
所有人沿聲望去,隻覺冷汗扶額。
“那當然不是炊煙!”黃昊哲回應道。
事實上,這四人皆知道,隻不過相較於他們所見到的燒製工廠裏排煙口,眼前的“煙囪”愈發有些另類。
“這是南方常見的窯爐類型,與北方平川不同,南方山脈廣多潮濕,顧窯爐以‘長、寬、緩’為特點,代表窯爐便是宋代龍窯。但元朝之後,景鎮重石灰鈣釉改為石灰堿釉,氧化鉀含量增加,龍窯分室,逐步過渡為‘葫蘆窯’,與此同時,北方饅頭窯也被引入景鎮,與葫蘆窯並駕齊驅成為景鎮窯爐最主要的兩大燒製形體。”
“那祭紅釉的燒製也是由這類窯爐燒製而成的?”黃宗鈺問道。
雲曦卻搖頭,“據《江西大誌•陶書•窯製》記載,禦窯廠內另有一種‘製員而狹,每座隻容燒小器三百餘件’的專門燒製顏色釉的‘色窯’,其形製與明中期馬蹄窯相似。適宜燒製厚胚和氧化鉀含量較高的瓷器,族史記載,永樂、宣德時期祭紅釉便是在這類窯爐之中燒製而成。明末清初,鎮式柴窯盛行,以龍窯窯體和葫蘆窯煙囪為型,窯身砌以護牆,能減少熱耗,開裂等,煙囪頂采取退台式鋼筆尖狀處理,能縮短燒製時間,同時燒成質量頗高,已演變成景鎮獨有窯爐形式。”
祭紅釉是“泰安”接下來的首要任務,而黃宗鈺作為“泰安”的總經理,於這些常識,自然不能陌生。她雖有些厭棄宗鈺身上的紈絝之氣,但總歸是需要輔助,便詳細解釋了一番,雖有諸多術語,但幾人也能明白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