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他本來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裏,父親是富有的雅典公民。
7歲時,父親去世了,他的監護人肆意侵吞本來應該屬於他的財產,到他成年時,留給他的還不及他應得的1/12。為了索回遺產,同時也為了尊嚴,為了自己的誌向,他決定成為一名演說家。就像當代中國,許多孩子想要成為一名企業家、科學家一樣。
不幸的是,他是一個長相普通、天生口吃、嗓音很小的人,還有聳肩的壞習慣。在別人看來,他似乎沒有一點當演說家、政治家的天賦,因為出色的演講家,必須聲音洪亮,發音清晰,姿勢優美,感染力強,富有辯才,唯有如此,在雅典的公民大會上才能獲得眾人的支持、擁戴,通過自己的提議。
於是,他的這些缺陷像山一樣橫亙在現實和理想之間。
第一次上台演講,還沒講多久,聽眾就把他轟下了講台。因為他發音不清,言辭空洞,令人昏昏欲睡。
這段尷尬的經曆給了他很大的刺激,他開始努力地學習。
為了彌補自己言之無物、思想空洞的缺陷,他抄寫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8遍,而且努力研究古希臘的詩歌、神話,背誦優秀的悲劇和喜劇,以增加自己的學識。
為了彌補自己口吃、氣短、發音不清的缺陷,他虛心向著名的演員請教發音的方法;他把小石子含在嘴裏朗讀,迎著大風和波濤講話;他一邊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登,一邊不停地吟詩。
為了彌補自己演講時愛聳肩的缺陷,他豁了出去,在屋梁上懸下兩條繩索,繩索上吊上兩把尖刀,讓自己站在兩刀之間練習演講。
為了彌補自己演講時表情木然、沒有感染力的缺陷,他在家裏裝了一麵大鏡子,每天起早貪黑,對著鏡子練習演說;他還時常去聆聽演講大師柏拉圖的現場說法,用心琢磨大師的演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