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誕生

第一章 意義

洛七的博士畢業論文沒有通過答辯,這在本專業的曆史上並不多見。

上一次本校生物化學的博士論文沒有通過還是十年前。當時那位博士候選人連續三年答辯被“槍斃”,最終沒有拿到學位並跳樓自殺。這位倒黴的博士生從此保佑了本專業乃至本校的師弟師妹將近十年的時間:哪怕畢業論文寫得再爛,也沒有學術委員敢於“槍斃”論文。因為“槍斃”的不僅僅是論文,而很可能是一條年輕的性命。

每次答辯前,無論是學士、碩士還是博士的答辯會上,男生女生們總會聲淚俱下地訴說他們的壓力山大,讓導師和答辯委員們壓力山大。本院學生的表演功力也被認為已經超過了同校的藝術學院學生。

不過這次答辯委員會似乎忍無可忍,以4∶1的絕對多數決定論文答辯不予通過。他們對論文給出的書麵評價是:從論文的主題看,對人與科技關係及其所影響的人類社會結構的探討,更像是一篇倫理學論文;從論文的實驗方法來看,雖然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實驗數據,但更近似於心理學實驗的範疇;從其論證方式來看,斷言和想象的部分遠多於實證分析和邏輯性推演,哲學思辨的意味更濃。總之,這不像或者說根本就不是一篇生物化學博士的論文。

唯一讚同論文通過的答辯委員,是外請自內地清華大學科技哲學專業的張欣桐教授,他給予的評價是,這是近20年來本專業最重要的博士論文,甚至可以開啟生化研究的新起點,那些未被理解的部分本來就不能用傳統的技術思路來理解。但他的爭辯在其他幾位更加德高望重的教授那裏無濟於事。

洛七從答辯教室出來,第一時間就給導師祁威利打了電話。與其說是傾訴委屈,不如說是表達歉意。因為祁教授早就告誡她這樣寫論文是拿不到學位的,並且給了很多具體的修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