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ESTELL AND BEYOND: GETTING IT RIGHT A REFLECTION.
ON TITANS AND TECHNOLOGIES.
[美]格裏高利·本福德 Gregory Benford 著
劉博洋 譯
格裏高利·本福德,科幻作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物理學教授,當代科學家中能夠將科幻小說寫得很好的作者之一,也是當今時代最優秀的硬科幻作家之一。獨特的風格使他多次獲獎:星雲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和澳大利亞狄特瑪獎等。他發表過上百篇物理學領域的學術論文,是伍德羅·威爾遜研究員和劍橋大學訪問學者,曾擔任美國能源部、NASA和白宮委員會太空項目的顧問。
1989年,他為日本電視節目《太空奧德賽》撰寫劇本,這是一部從銀河係演化的角度講述當代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八集劇集;之後,他還擔任過日本廣播協會和《星際迷航:下一代》的科學顧問。
二十世紀的時候,藝術和科學的密切聯係被打破了。這是一場令人焦灼的分手,好在太空為這一傷痕的彌合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十世紀早期的藝術思潮,從關注外在自然轉向了關注內心體驗。這就是C.P.斯諾所謂的“藝術和科學兩種文化之間產生的裂痕”。科學家研究自然,藝術家則研究自身——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問題的全部了。藝術家緊隨現代主義者擊碎現實的行動,通過抽象、超現實主義和對非自然觀察方式(比如立體派)的強調來渲染體驗。而諸如諾曼·洛克威爾,雖獲得了極大聲名,卻仍被很多人認為其實並非藝術家,而隻是一個低端插畫師 。
太空藝術能夠、而且已經重建了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梁,它在最廣闊無垠的畫布上禮讚自然,將科學與審美價值熔為一爐。
我對太空藝術的興趣最初是被切斯利·伯恩斯泰爾的作品點燃的。因此在1969年,我懷著激動的心情造訪了這位藝術家在卡梅爾的家。為了追憶那個時刻,請允許我首先重新貼出我在那次見麵後的1970年寫的一篇短文《土衛六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