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莫比烏斯時空

後記

2008年,我開始在網上寫科幻言情。2011年,我第一次用“顧適”這個筆名在雜誌上發表科幻短篇。其後,多則一年七八篇,少則兩年寫一篇,勉強混在“科幻作者”圈子裏。拚湊至今,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雖遠夠不上“大器”,竟也拖出個“晚成”,算是對自己多年的愛好有個交待。

本書收錄的十五篇小說寫於2012年到2019年之間。最早完成的《基於冗餘計算的愛情故事》不算成熟,卻難得有一腔熱情。這篇小說也讓我找到了寫短篇的方法,其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我一口氣寫了《最終檔案》《時間的記憶》《倒影》《已刪除》《娜娜之死》《強度測試》《A計劃》,以及沒有收錄在本書中的奇幻短篇《得玉》,還有《萬星之旅》係列的四個短中篇。2015年的《嵌合體》則是對這一個階段的總結,此前的所有故事,似乎都是為它準備的:《駱明係列》的角色,《倒影》的結構,《萬星之旅》的太空遠航……它們沉澱在一起,發酵了足足一年,在幾個失敗的開篇之後,我終於找到了這個故事的第一句話:我看著她走進來。

她沒有名字。直到很久以後,我才意識到“她”的出現改變了我,把我變成另一個人。我開始用“她”的眼睛來審視自己的小說,希望自己能拿出完成度更高的“作品”——一個從科幻點子,到故事、結構和語言,都清晰、簡潔、優美的短篇。這種野心,驅使我創作了《莫比烏斯時空》。

我至今都記得這個故事從“白屋”開始,同時向高維度和低維度展開的感覺。五分鍾內我已經想好了一切。接下來隻是在其中添磚加瓦,勾勒細節,把每一處粗糲的邊緣抹平。這種匠人般的工作狀態,是非常快樂的。然而在登上這座小山峰之後,我用光了自己的寫作技巧,雖然知道遠處還有更美的高山,但環顧四周能找到的所有道路,都是向下走的。2017年8月,在赫爾辛基的世界科幻大會上,我向特德·薑描述了這種迷茫的感覺。他原本維持在“客氣”狀態的眼神裏,忽然騰起欣喜和了然的光,他說:“這狀態是對的,說明你已經寫得比許多人好了。”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