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回離經叛道
且說,鍾先生對趙德輝施了體罰,趙德輝這孩子一時惱怒,竟然起了非智,要出血損招捉弄鍾先生。
各位看官可能要問,不過是用戒尺打了手心兩下,就要動這叛逆之舉,趙德輝這小子也太壞了?
是,也不是。
讓趙德輝心懷不滿的,還有另一件事。
客觀來說,光緒年間,仍是封建社會。封建,便有封建的規矩,便有封建的祖製。鍾先生這老學究,自己飽讀詩書,多多少少中過些功名,家中雖清貧,但也能保證兩鬥糧。
俗話說:“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但凡條件過得去的讀書人,絕不願意做私塾的老師。
那究竟是什麽,讓鍾先生接下來這門生意呢?這要從鍾先生的性格說起。
鍾先生雖然飽讀詩書,經史子集無一不通,但家中亦有些崇尚西學的親戚。一來二去,中西文化相碰撞,便讓鍾先生對當時的封建主流文化,有了更多的見地和抵觸。
所以,當他聽說青凝侯村的“大刀張老爺”和王義順結拜弟兄倆,要開辦起個中不中洋不洋的“文武學堂”的時候,心裏既抵觸又欣慰。
抵觸是因為,他不知道這樣的學堂,是不是還隻教授些“之乎者也”的中學;他更不知道,如果自己要把更多剛剛掌握,尚未熟練的西學教給學堂裏的孩子,這些孩子能不能接受;他還不知道,自己要是以傳統的中學做主要教學,孩子們能有多高的接受度。
但他欣慰,因為“大刀張老爺”聽聞他的顧慮時,滿臉笑容的說道:“鍾老師,我雖然是個武夫,一輩子舞槍弄棒,但心裏最佩服的卻是你們這些讀書人。因為打天下靠武夫,把天下坐穩,卻全要靠你們這些讀書人。這文武學校的課程,教什麽、怎麽教,全憑您老做主,甚至,如果將來學校規模更大,要招進更多的文科老師,這些老師怎麽選,‘誰來教’的問題,也由您老全權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