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雨水不足,天氣幹旱,各種花兒雖然開得挺早,卻不如往年水靈,不過倒也正好可以讓文清和沫兒摸索一下幹濕花瓣處置方法的同時運用。自兩人完成了忘憂香,頗有些成就感,學習起來用心許多,製香技藝日趨嫻熟,普通花露香粉已經不用婉娘指點,可以自行製作。且沫兒聰慧,文清忠厚,當然其中免不了沫兒會偷奸耍滑,文清卻從不計較,兩人配合得相當默契。婉娘樂得清閑,整日裏搖著團扇,賞春遊玩,甚是自在。
轉眼到了五月。聞香榭裏前一日便包了粽子,縫了香囊,端午一大早,婉娘叫醒沫兒,文清趕了車,三人去城南采露水。
官道兩側槐樹、桐樹葉子卷曲,灰塵遍布,幹巴巴地矗立著。地裏的冬麥已經收割,點播的棉花、大豆尚未發芽,長短不齊的麥茬子暴露在陽光下,散發出一股略帶苦澀的枯味兒;紅薯地裏,剛栽上的秧子軟趴趴地倒伏在隴上,不時見老農顫巍巍地從洛河挑水過來,一瓢瓢地點灌在半死不活的植株上。
婉娘看著窗外,幽幽地歎了口氣。文清喃喃道:“四個多月沒下雨了。”沫兒想起以前每逢天旱,方怡師太就要跑很遠背水澆地,不由得雙手合十祈禱道:“老天爺,趕緊降點雨吧!”
出了定鼎門一路南行,走了足有半個時辰,行至香山腳下,三人下車步行。沫兒疑惑道:“還采露珠嗎?”婉娘嫣然一笑道:“今日我們去伊闕。”
沫兒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白她一眼道:“龍門就龍門,還伊闕。”
伊河兩岸東西山壁立而峙,伊水中流,遠遠望去如同天然的門闕一樣,伊闕因此而得名。據稱隋煬帝冬巡洛陽,被這天造的壯闕吸引,曾含頜驚歎:“此非龍門耶?自古何不建都於此?”故民間多稱此處為“龍門”。
沫兒乞討時,曾在龍門盤桓多日,隻是那時饑寒交迫,對沿途美景視而不見,更別說欣賞遍布山崖的石窟雕像了。今日一看,鬆柏蒼翠高聳,伊水碧波**漾,古寺幽鍾,商船畫舫,莊重威嚴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好一片旖旎蔥蘢、鍾靈毓秀的伊闕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