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那次分別之後,他與女孩兒互換了稱謂,解凱的母親因寵溺兒子,在家時常喚他“小螃蟹”,女孩兒大名叫裴春楠,乳名楠楠,解凱靈光一現,給女孩兒起了個“小南瓜”的綽號。女孩兒比解凱小,稱呼他“小”字有些不妥,所以就改口叫他“螃蟹哥”。
在家裏,解凱經常把米糕當零食,少了幾塊,解文亮也不會在意。為了不引起父親的懷疑,解凱在賣糕時就會給女孩兒提前留下暗號,讓她幾時幾分到槐樹下等候,當解凱陪父親賣完米糕後,他會打著出門玩耍的幌子在槐樹下和女孩兒見麵。久而久之,兩人因米糕成了青梅竹馬的夥伴。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兩人之間的關係也開始出現了變化。
解凱常年跟在父親身後做買賣,學習上是個十足的學渣,勉強讀到初中的他,實在受不了知識的熏陶,早早地輟學跟在父親身後經商。裴春楠的家境貧寒,在她心裏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因此裴春楠選擇繼續學習。由於人生道路發生了改變,兩人從此分道揚鑣,其間有很長一段時間,解凱差點兒忘記了裴春楠的長相。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紅糖米糕的生意越來越難做,解文亮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轉行做其他的買賣。於是他果斷拿著多年的積蓄,在鎮上買了一間門麵,做起了幹貨熟食生意。
20世紀80年代中期,冰箱還是個稀罕玩意兒,那時候唯一的保鮮辦法就是將食物製作成“幹貨”。那些幹雞臘魚,是很多家庭的首選食材。買上一吊臘肉,想吃時切上一段,既能省去油鹽,又能解饞。生意開張時店內絡繹不絕的顧客,再次證實了解文亮的商業頭腦。
有了店鋪,上門生意就算再忙,解文亮夫婦也招呼得過來,解凱每天的任務就是在清晨用三輪車幫父親拉趟貨,其餘時間他可以自由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