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明市公安局,安靜的地下車庫內,一根拇指粗的黑色電纜插入了電表箱。接通電源的外勤車,像將要變形的擎天柱,開始發出低沉的轟鳴聲。
距離大巴車10米開外的地方,四名特警一字排開。
展峰走下車,在車尾不起眼的地方用力按了下去。受力彈起後,一塊閃爍著悠悠紅光的觸摸屏露了出來。
他的右手覆在屏幕上,紅光突然變得強烈,語音係統提示,掌靜脈識別[3]通過。
待屏幕完全變綠後,大巴車的隱藏門以底邊為軸自上而下緩緩落地,展峰踩上七級台階,走進車艙內。
艙門邊有一個指紋識別按鈕,輕觸之後,艙門關閉,外麵又恢複了大巴車原有的模樣。
艙內經過徹底改造,長5.1米,寬2.2米,高2.3米,實用麵積可達到10平方米。艙內配有各種臨時性檢驗設備,雖然品種繁多,但都收納得恰到好處。
在啟動設備前,整個車艙空**得如未裝貨的集裝箱。
臨來的路上,展峰就開始用電腦編輯屍檢報告。整整花費了五個小時,他才把三具屍體的解剖數據轉換成了立體數字模型。
接下來他要做的,就是把模型成像——學術上稱這種技術為“虛擬解剖”。
打開艙內的中控屏,展峰輸入代碼後,一塊正方形金屬台從地板上緩緩升起。與此同時,艙頂原本折疊的透明介質也隨之徐徐降落,大約半支煙的工夫,兩者完美銜接。
一台類似金字塔狀的虛擬解剖儀就此組合完成。
虛擬解剖聽起來很高端,實際上就是利用了無介質浮空投影技術,將編輯好的屍體數據模型還原成全息影像。這種技術始於歐美國家,多被運用在陳年舊案及無屍案中。
本案中的屍體已然焚化,但依辦案程序,發現死者後,需立即進行法醫解剖。而在此過程中,要全程拍攝影像資料,記錄與屍體有關的數據,測量數值必須精確到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