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說曹操曹操就到”這種現象,很多人認為這隻不過是一種巧合,或者將其歸結於人類的第六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心靈感應。俞莫寒當然不會這樣認為,因為榮格早就對此有過明確的解釋。
因果關係,是我們平常的思維定式,也就是說,一件事的發生是有原因和結果的。而榮格采用“共時性”來描述這種心理狀態與客觀事件間的非因果關係:共時性原則就是非因果關係的,是無因無果,是一種平行的關係,其決定性因素來自個人的主觀經驗,而並不隻是巧合——各種事件以意味深長的方式聯係著,包括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無形與有形之間、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之間等。
換一句話講,客觀的諸事件彼此之間,以及它們與觀察者主觀的心理狀態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互相依存的關係。因此榮格認為:這種事件往往是觀察者對觀察對象有著強烈的參與情感,而且是在沒有自我意識介入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會發生眾多共時性事件。它是時空的“契合”,並不會偏愛某個人,它的發生率取決於個人的主觀經驗。隻有當個體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並能夠識別它們的時候,共時性的意義才會呈現,而更多的人會如同做夢一般,並沒有特別去關注它們,它們也就相當於從未出現過。
所有我們過分擔心或害怕發生的事件,其發生的概率就會變得越來越高;而所有我們堅定相信並為之努力的事件,其發生的概率也會變得越來越高。因此,共時性原則就是,看似巧合的狀態裏展現了個體心靈無意識狀態下所隱藏著的巨大能量。
這同時也是榮格對“心誠則靈”的心理學解說——你所看到的世界,其實就是你內心裏麵的樣子。
也就是說,其實在俞莫寒的內心深處早就意識到高格非很可能會向寧夏提出見最後一麵的請求,隻不過在此之前這樣的想法並沒有在俞莫寒意識中顯現出來罷了。